- ·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投[06/01]
- ·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期[06/01]
- ·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版面费[06/01]
有没有言辞犀利的书推荐(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2、镇密如针,不拘一格论证 3、利用比喻、对比和骈散的结合手法,使道理更具感染力 4、具有怨恨或怨恨之类的真挚而浓厚的感彩 我从这里开始 四点出
2、镇密如针,不拘一格论证
3、利用比喻、对比和骈散的结合手法,使道理更具感染力
4、具有怨恨或怨恨之类的真挚而浓厚的感彩
我从这里开始
四点出发,结合具体的作家、作品回答问题。01 行文尖锐犀利,真率无忌,无所畏避宋代政论散文的作者大多是儒生,他们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从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由于自幼饱读诗书,谙熟历史典故,注意总结整理历代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作为治国治本的借鉴,故此,他们观察敏锐,思想深邃,总是力图从史学的角度来分析现实问题,大都具有一种了然心中的气态。
又由于他们当中许多人在朝为官,直接参与政事,因而对朝政,外族侵扰,百姓困苦不堪的生活有深切的感受。指摘朝政,精辟确当,揭露弊窦,尖锐犀利,许多见解出语惊人而又合乎情理,甚至常常有预见性。
如苏轼的《教战守策》,在宋朝所谓百年无事的“太平盛世”就居安思危,透过繁华热闹和平安定的面纱,看到隐伏的政治军事危机,估计到战争不可避免。他意味深长地指出:
“当今生民之患……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战者,必然之势也……”
他通过对当时严峻形势的分析,警告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生活,对战争危险丧失警惕的人们战争必然会发生。这无疑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种预见的科学性。
宋代政论散文还体现了“发言真率,无所畏避”的特点,坚定地亮明自己的政治观点,说出应该说而别人不敢说的话。这样的文章才尖锐、有内容,有力量。
如欧阳修的《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就是一篇“不避群邪切齿之祸,敢于一人难犯之言”的典范作品。这件事发生在仁宗统治时期,当时新旧势力斗争十分激烈。
守旧派阵营十分强大,优柔寡断的皇帝为其所左右,他们极力排挤新派人物。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一批正直官员相继被罢黜,赶出朝庭。
众官明哲保身,或噤若寒蝉,不肯为一语,或随声附和,模糊是非。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挺身而出上书皇帝,为这批人员抱不平:
“杜衍为人清慎而谨守规矩,仲淹则恹廓自信而不疑,琦则纯信而质直,弼则明敏而果锐,四人为性不同,皆归于尽忠……此四人者,可谓天下至公之贤。”
并向皇帝含蓄地指出,四人一旦被罢黜,天下之士,都会认为朝廷不用贤人,隐隐地暗示出皇帝的错误和危害性:会使人们在思想上产生混乱,难辨真伪,同时会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出现亲者痛,仇者快的局面。
在封建等级观念严重,皇帝金口玉言、出口即法律的封建时代,欧阳修如此大胆的抨击无疑是触动逆鳞的,稍有不慎,即可罢官、入狱。
然而,也正是由于有这种敢于坚持真理,许言直谏,不向压力屈服的精神,才使他们的文章掷地有声,流传千古。
02 镇密如针,不拘一格的论证一篇优秀的政论文也必须像砍木柴一样顺着它的纹理运斧,一步一步深入下去,把道理析透。紧紧抓住关键向题,不枝不蔓,一线贯穿,围绕这个中心组织材料,进行论证,做到烦而不乱,肆而不流,开阖有法,形成严谨的结构。
宋代政论散文大都体现了这一点。如苏轼的《隐公论》,论述了鲁隐公、李斯等五位历史人物所遭遇的祸福,指出五人的“智”、“愚”,从而揭示了赵高等形形乱臣贼子的本质。
苏轼把他们比作强盗、毒蛇,不论人君、人臣,如不明智地对付,而采取“愚而听之以保己”的错误态度,必然纵恶遗患,招致杀身之祸。整篇文章杂而不乱,五人五事以“智”字贯穿,使主题明确而集中。
又如王安石的一些短小的驳难文写得婉转曲折,而又一以贯之,使人感到气长。《读孟尝君传》全文100余字,三次转折,但都围绕“得士”与否这个主题。
一开始说世称其能得士“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下面一转说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怎能说“得士”?不然凭借齐国的强大,得一士则足以制秦。何必借鸡鸣狗盗之徒以脱秦。最后一转说,正因为多鸡鸣狗盗之徒,所以士不至,归根结底还是不能得士,令人心悦诚服。
写好政论文,做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论据十分重要。宋代政论散文大多选用史实或典籍作根据,不仅要求材料标明显义,精确可靠,而且运用的数量较大,有时甚至做到一步一个论据,层层推理,层层印证,不由人不信服。
文章来源:《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网址: http://www.zggtzyjj.cn/zonghexinwen/2022/1207/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