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有没有言辞犀利的书推荐(3)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12-07 06:0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例如欧阳修的《朋党论》列举了尧、舜、殷封王、周武王;汉献帝、唐昭宗等一系列正反面的历史事实,总结出君主应当退小人之朋而进君子之朋的政治经

例如欧阳修的《朋党论》列举了尧、舜、殷封王、周武王;汉献帝、唐昭宗等一系列正反面的历史事实,总结出君主应当退小人之朋而进君子之朋的政治经验。

苏轼的《平王·志林》为证明自己的观点,一连列举了历代有关迁都的十三件史实,分析了其中有并非因为惧怕外族而迁都的,有的虽然存在异族威胁,但坚持抗战,终不迁都的,这些国家都兴盛了起来;而那些因为害怕而迁都逃避敌人的都不免于灭亡,以此来驳斥北宋时期畏敌迁都之议,水到渠成。

由于这种由真实确凿的论据必然推出真实结论的方法很具论证性,且写起来简单明了,所以来文多用此法。当然,只用这种方法要表达说明丰富的内容显然是不够的。

宋代政论散文为使文章组织严密,逻辑性强,还采用了多种灵活的推理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把论题引向深入,如高屋建领,锋芒所向无敌,又如蜘蛛飞线,布下天罗地网。

苏辙的《三国论》就运用选言推理的,通过一系列的对比,把可能发生的几种情况、结果列出来,排除掉那些片面的,顺理成章地把自己所要论述的观点推出来。他写道:

“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勇而遇勇,则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用也。夫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以天下之难,蜂起而难平。”

这种层层深入的方法既新颖又有柳暗花明的感觉,能一下子引起人们的兴致。

而欧阳修在《与高司谏书》这篇文章的论辩过程中,则运用二难推理的方法,指责高若纳:“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之事”,为范仲淹等辩诬,痛快淋漓。

他指出谏官的职责是为皇帝选贤去庸的,如果范仲淹不贤明,当提拔他时,高若纳没提出不同意见,是应受指责的;而范仲淹确是贤才,当他被贬之时,高若纳不但不营救,反而落井下石,无理责难,这更是应受指责的,所以不管怎样辩解,高若纳的行为都是不对的,都应受到正义的谴责。

这种把对象逼到进退维谷之处而猛烈抨击的手法实在高明,让君子长气,小人胆寒。

另外,欧阳修在《纵囚论》中还采用过一种以普通人情立论和推理的方法,很是奇特。史书记载,唐太宗把一批犯了死罪的犯人放出来回家,后来以此来说明太宗的英明和太平盛世的安定。欧阳修按人情常理指出,即使是君子,做到从容不迫地就义也是相当困难的,况且一批不知信义的亡命之徒,本来就是:“罪大恶极,此小人之尤者”,明知,他们能讲信用按时回来,这是根本做不到的。

再则,如果者都不死,天下必会大乱。以此攻破史官的不实赞美之辞,说明治理国家:“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递情以干誉”,合情合理,使人信服。

总之,宋代政论散文采用的推理方法很多,一般常见和容易看出来的,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03 利用比喻、对比及骈散结合手法,使得说理更有感染力

一篇政论文要说服人,达到实现自己政治主张的日的,只靠抽象的推理,做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还不够。因为推理毕竟是理性的,即使逻辑相当严密,也很容易形成枯燥的说教,使人不能卒读。

所以宋代政论散文有时采用生动的比喻,有时利用对比,引物连类阐明道理,把抽象的逻辑推理难以表达出来的意思,寓于一幅生动的色彩鲜明的画面中去,由于画面本身体现要说明的道理,再加上感染力强,明白易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易于接受,收到比单纯推理好得多的效果。

通常情况下,宋代政论散文多把两者结合起来运用,在形象化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用逻辑推理加以阐述,起到震撼人心的作用。

苏询的《六国论》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作品。作者在叙述六国祖辈创业艰难,而其不肖子孙败家亡国行为时,就运用了一段出色的描绘,客寥数笔,画面生动而寓意毕现: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绘尽了祖辈南征北战,东挡西杀,历尽艰辛开拓疆土之苦。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则描尽了六国子孙不珍惜先辈血汗所得,,以及秦国虎视耽耽,大肆掠夺吞并的嘴脸。

在这里,作者顺势推理点明“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这个事实,从而推出“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势之必然,令人警醒叹服,仿佛真的看到六国在熊熊烈火中灭亡的惨景,触目惊心。

苏轼的《教战守策》也是运用形象化说理较为成功的一篇。他把“天下之势,譬如一身”,通过“王公贵人”总是养尊处优,处心积虑地保养身体,但遭风雨就常得病,而“农夫小民”终岁在霜露寒暑中辛劳而“未尝告病”的对比,指出致病的原因就在于“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进而把这个比喻类推到国家,可以看出:

文章来源:《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网址: http://www.zggtzyjj.cn/zonghexinwen/2022/1207/665.html



上一篇:十年间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40%,我国经
下一篇:国土资源经济毕业论文答辩ppt(国土资源调查与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投稿 |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编辑部|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版面费 |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论文发表 |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